随着智能科技的飞速发展,智慧医疗正逐渐成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那么,...
随着智能科技的飞速发展,智慧医疗正逐渐成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那么,智慧医院到底能为我们带来怎样的改变呢?近日,达实智能(002421)的一则公告引起了行业的关注:其全资子公司江苏达实久信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中标9075.33万元的沪东区域医疗中心新建工程项目。这个项目不仅是数字化医疗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智慧医院建设的又一实际应用案例。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人可能都曾经历过就医时的繁琐与等待,医生与患者的沟通效率不高。但是,智慧医院的建设可以大大改善这种状况。比如,在手术室的管理中,达实久信专注于技术研发,推出的精益手术室智慧管理平台,不仅可以提升手术室的工作效率,还能在手术过程中的消毒与净化上发挥关键作用。以往,我们可能对洁净手术室的概念了解并不深,但在这种智能化科技支持下,医院将能够提供更为安全和高效的医疗服务。
该中标项目的实施,意味着智慧医疗的市场需求正在不断提升,也为达实智能巩固华东区域的竞争优势奠定了基础。发展中的智慧医院其影响不仅仅限于医院内部,还将在整个行业中引发趋势的变化。例如,数字化洁净手术室的建设不仅能提升手术成功率,还能减少感染的发生,真正实现患者利益的最大化。
对于期待改善医疗就医体验的大众来说,智慧医疗的发展势在必行。尤其是在疫情以来,我们更加意识到健康的脆弱性以及高效医疗系统的重要性。而达实久信已服务超过700家大型医院,为超过7000间高标准手术部和ICU病房提供解决方案,这个数字无疑表明了其在智慧医疗领域的丰富经验与专业性。
文章的最后,我们呼吁大家关注这一健康科技的革新。如果你对在生活中应用更智能的健康管理方法感兴趣,可以尝试借助AI工具来提升自身的健康管理水平。例如,使用搜狐简单AI的健康饮食助手工具,结合专业知识与技术,帮助你制定科学的饮食计划。智慧医疗的未来已经来临,让我们一起迎接这一行业的变革与进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近年来,各地区各企业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应用,取得初步成效。为深入贯彻关...
近年来,各地区各企业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应用,取得初步成效。为深入贯彻关于发展人工智能的决策部署,加强典型经验总结和优秀案例推广,中国电子商会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组织开展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典型案例征集工作,系统梳理人工智能技术趋势、产业应用、监管政策及未来挑战,并编制《人工智能产业白皮书》。
1.技术创新案例:人工智能创新成果与实践经验,软件硬件技术突破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推动作用及应用案例。
2.行业应用融合案例:制造业、医疗健康、金融、政务等行业人工智能融合实践成果及应用实例。
3.国际合作案例:与国外企业或机构在人工智能多方面深度协同案例,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及组织活动的经验成果。
4.前沿探索案例:包括但不限于大模型、数据合成、世界模型、MCP、A2A、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展现行业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具备显著的代表性和价值。
5.社会个人应用:面向C端消费者,推出的AI产品和服务,如“文生图”“文生视频”“AI智能体”等。
白皮书将涵盖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包括基础层(数据、算力、算法)、框架层、模型层和应用层。内容将结合典型案例,展示人工智能芯片及算力底座、行业大模型、平台工具、场景模型等技术发展趋势,在智能制造、智慧金融、智慧医疗、智慧政务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并探讨合成数据、多模态技术、MCP、AIAgent等未来发展趋势。
1.案例应具有真实性、代表性和先进性,能够充分体现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和实践成果。
2.提供详细的案例描述,包括背景、实施过程、技术应用细节、取得的成果(可量化的数据更佳)以及未来展望等内容。
4.报送截止时间为7月15日17:00,申报材料将电子版(扫描版和可编辑版)材料发送至指定邮箱,邮件按照“申报单位名称一案例名称”方式命名。具体活动细则及联系方式可访问:中国电子商会人工智能委员会官网或通过以下链接进行了解。
5.专委会组织专家对申报案例进行评选,根据案例的安全性、实效性、创新性和可推广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遴选一批规范应用案例。
1.参与企业将在白皮书的撰写过程中获得与行业专家、其他优秀企业交流合作的机会,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前沿问题。
2.企业名称和案例内容将被收录在白皮书内,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优秀实践范例向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企业、学术界广泛传播,提升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行业影响力。
3.获得免费参与专委会举办的行业峰会及技术研讨会名额,享受专委会提供的产业对接和政策咨询服务。
中国电子商会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期待各企业积极响应此次征集活动,共同为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贡献力量。
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渗透实体经济的浪潮下,医疗健康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范式变...
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渗透实体经济的浪潮下,医疗健康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范式变革。此前,两份重量级行业报告——一份由前瞻产业研究院、首钢基金等机构联合发布的《中国AI大模型场景探索及产业应用调研报告》和另一份由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中国信通院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大模型赋能三医产业研究》,共同揭示了一个关键趋势:AI大模型正在改变医疗行业的运作方式。在这两份报告中,APUS AI医疗因其创新的实际应用方案,成为重点解析的标杆案例。
当下,AI大模型的技术突破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APUS董事长兼CEO李涛指出,医疗大模型已从早期的单点技术验证,演进到AI全链条赋能阶段。通过构建知识理解-决策支持-服务闭环的技术体系,其系统在辅助诊断、药物研发、健康管理等场景展现出独特价值,特别是在多模态数据处理、动态知识图谱构建等方面取得关键突破,为缓解基层医疗资源短缺、提升疾病诊疗效率提供了可落地的解决方案,进一步让AI医疗为健康护航。
报告显示,AI大模型与医疗产业的深度融合正在重构三医(医疗、医药、医保)协同发展格局。在智慧医疗领域,此次入选的解决方案展现出鲜明的场景深耕特征。区别于通用型大模型,APUS通过构建垂直领域的知识蒸馏机制,保证了医学专业性。在三甲医院的落地案例中,该系统基于6000亿高质量医学数据进行增量预训练”“多模态诊断能力”,仅上线万医患,充分验证了行业大模型的应用潜力。
产业观察人士指出,AI医疗正步入价值兑现的关键期。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深入推进,以APUS为代表的创新企业通过技术架构创新,正在搭建连接医疗机构、科研院所、药械企业的智能协作平台。这种基于大模型的产业协同网络,不仅提升了单个环节的效率,更催生出远程诊疗联盟、精准健康管理等新型业态。(邹易)
你有没有想过,未来的医疗将会成为什么样子?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正在改...
你有没有想过,未来的医疗将会成为什么样子?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我们对医疗健康的认知,尤其是在宁夏的应用案例上更是引人注目。4月9日,宁夏自治区举办“人工智能+医疗健康”应用场景发布暨供需对接活动,吸引了众多医疗企业和机构的参与。此次活动不仅分享了行业内最新的科技成果,还首次发布了《宁夏‘人工智能+医疗健康’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及开放清单》,其中涵盖41个典型案例,旨在推动行业的创新与发展。
在这个数字化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医疗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例如,慢性病患者对智能管理的需求不断上升,希望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得到更专业的指导。此活动邀请的国内医疗AI领域的院士们,围绕“人工智能+医疗健康”的科研前沿展开讨论,他们普遍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更精确诊断的渴求日益增加。心脏病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也表示,宁夏在这一领域的应用走在全国前列,这展现了宁夏在利用人工智能提升医疗服务上的巨大潜力。
那么,具体来说,这些典型案例中包含了哪些应用呢?其中,不乏AI智慧家医、手术机器人等创新成果,尤其是专为家庭健康及疾病预防而设计的人工智能医生,进一步激发了医务工作者和相关从业者的关注。此外,活动现场签署的20项涉及健康管理、智能辅诊、慢病管理及智慧养老等领域的合作协议,更是为现场参与者展示了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
全球科技迅猛发展,人工智能已无可争议地成为时代的主流趋势。自2022年Ope...
全球科技迅猛发展,人工智能已无可争议地成为时代的主流趋势。自2022年OpenAI发布ChatGPT以来,这股智能风暴便以雷霆万钧之势席卷各行各业。从智能助手助力日常办公,到无人驾驶改变出行格局,再到金融风控精准把控风险,人工智能的身影无处不在,深刻重塑着社会经济的运行模式。
我国积极顺应这一潮流,近年来陆续出台多项政策鼓励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落地,从《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到地方级人工智能专项扶持计划,全方位为“如何实现产业AI化”与“如何实现AI产业化”筑牢发展根基。而在众多受人工智能影响的领域中,医疗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医疗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正逐步开启智能医疗的崭新时代,为提升医疗服务效率、推动技术创新、降低医疗成本、增进全民健康福祉带来新的曙光。
尽管AI技术在医疗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但从研发走向临床应用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亟待突破的瓶颈。国产算力商业化层面,国内算力技术虽取得阶段性突破,却受制于基础设施建设高成本、市场需求碎片化及商业模式不成熟等问题,导致算力难以实现规模化商业应用,医疗机构因成本高难以借助先进算力升级服务;场景应用方面,医疗行业专业性与规范性要求严苛,辅助诊断AI产品需大量临床试验验证,常因不达标难以进入临床使用;此外,医疗数据分散、标准不一,治理难度大,加上隐私保护要求,数据安全与流通存在法律和技术难题,也限制了AI医疗的应用深度。
针对当下行业困境,AI+医疗行业解决方案有哪些?北电数智基于“星火·智算”的全栈AI能力和医疗可信数据服务等底层技术能力,打造“星火・医疗底座”,并面向医疗行业智能化转型需求构建起一站式赋能体系,覆盖从底层技术支撑到应用开发的全链条服务,为释放医疗数据价值筑牢根基或将成为解题关键。
中日友好医院借助北电数智“星火·医疗底座”,成功开发了“樱智医疗大模型”、接入了DeepSeek满血版模型,基于大模型构建的助诊、助研智能体也陆续应用落地,持续提升临床诊疗效率与服务质量。此外,通过“星火·医疗底座”,北电数智与中日友好医院联手构建了院内专属的大模型智能体平台——中日樱智Agent开发平台,该平台可同时接入“樱智大模型”和DeepSeek满血版模型,现已完成模型引擎、知识库管理、工作流设计等功能部署,推动院内业务系统全面向智能化、AI化转型。
目前,北电数智与中日友好医院已深入推进大模型技术的临床应用融合,双方联合发布“樱智大模型”系列,通过构建覆盖多科室、全场景的“MxN”模型应用矩阵,加速AI医疗落地进程,其中针对皮肤科领域的“樱智·α 专病大模型”已率先实现应用。基于“樱智·a专病大模型”智能体助手,可使诊疗时间缩短20%,降低误诊率约15%,提升病历书写效率75%,服务质量综合评估提升45%,深度优化诊疗规范体系,显著增强医疗服务效能,为智慧医疗建设打造创新标杆。
此外,北电数智还助力中日友好医院部署671B全尺寸模型,并借助樱智Agent开发平台,推出三款⾼价值AI应用:全科辅诊助手、医纠风控助手、病案智检助手。以医纠风控助手为例,该智能体通过深度融合优化后的检索增强生成(RAG)技术,系统性整合医院历史医疗纠纷案例资源,将海量实践经验转化为智能算法的核心驱动要素,精准识别新场景下与历史案例相似的风险隐患,助力构建更安全、更高效的医疗环境。
在人工智能与医疗行业深度融合的关键时期,如何让医疗行业数据发挥价值?北电数智凭借“1个AI底座+2大产业平台”创新架构打造AI医疗的标杆案例,切实解决了医疗行业面临的诸多难题,充分释放医疗行业数据价值,更为产业AI化在医疗领域的拓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北电数智也将继续发挥技术优势,探索更多与医疗机构的合作模式,助力我国智慧医疗建设迈向新高度,为全球智能医疗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近年来,依托智能算法、5G等新兴技术,一场类似于“智能驾驶”式的行业变革,正...
近年来,依托智能算法、5G等新兴技术,一场类似于“智能驾驶”式的行业变革,正在手术室内发生。
有的机器人在手术时仅需1厘米至2厘米的切口,而传统开腹手术则需切开10厘米以上;通过融合CT、PET等影像信息,有的手术机器人可规划亚毫米级手术路径,误差控制在零点几毫米以内,尤其适用于脑深部电极植入、肿瘤切除等高精度手术……
从概念模型走向临床应用,手术机器人商业化的“步频”持续加快。智能信息产业咨询研究智库及管理平台IIM的行业报告显示,我国手术机器人渗透率已从2020年的3.7%上升至2025年的11.2%,微创手术领域应用占比达68%。
“2021年以来,国产手术机器人产品加速获批,全面覆盖各细分赛道,国产化率超80%,供给端呈爆发式增长。”某券商分析师表示,当前,行业已进入全面市场化发展阶段,2025年至2026年将是许多公司的重要盈利时点。
手术机器人到底怎么用?在位于上海张江的直观复星医疗器械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内,《证券日报》记者在一间教研室中“模拟”医生尝试性操作了全球第一台腹腔镜手术机器人达芬奇的样机。记者在教研室中看到,手术机器人其实是一个系统性的平台,由影像处理平台、患者手术平台、医生控制台三大部件组成。
在模拟实操时,记者坐在控制台前,将食指和大拇指套入操控套索中,眼睛盯着屏幕,通过捏、放、转等几个动作,操控机械手完成规定动作。同时,通过脚踩踏板可以切换控制不同的机械手。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在真实手术过程中,机械手上装有特殊的镜头,可把物体放大10倍,能让医生看清肉眼难以捕捉的细小组织。
在中国仿真学会医疗仿真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杨健看来,当前,手术机器人已成为临床治疗的有效辅助工具,可以看作是手术台上的“辅助驾驶系统”。
这种智能化、简单化的机器“导航”辅助工具正催生出大量需求。北京积水潭医院副院长吴新宝表示,在临床上,机器人能辅助医生实现术中高效精确定位,以更小创伤以及更短的手术时长和患者恢复周期,达到更好的手术效果。
与此同时,近年来手术机器人相关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例如,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7部门于2023年1月份印发的《“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中提出,鼓励有条件有需求的医院使用机器人实施精准微创手术,建设机器人应用标准化手术室,研究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标准规范。此外,上海、北京、湖南、广东、江西等地也纷纷通过专项补贴、医保准入试点等方式,陆续将手术机器人及相关耗材等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为手术机器人的落地扫清障碍。
弗若斯特沙利文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达71.7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百亿元大关,到2030年有望超过287亿元。
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2014年到2020年,国内一共获批了10个手术机器人,来自8家企业。其中,获批的国产手术机器人只有4个,来自3家企业。
在上海理工大学副校长张华看来,这是因为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壁垒极高,“手术机器人被称为是机器人产业‘皇冠上的明珠’,背后涉及控制、机械、电子、算法等学科门类,是综合性的系统集成。”
为推动国产手术机器人产业发展,2021年12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攻关智能手术机器人,加快突破快速图像配准、高精度定位、智能人机交互、多自由度精准控制等关键技术”。
很快,国产手术机器人便走出了一条特色路径。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到2024年底,全国已有64家企业的总计115款手术机器人产品获批。其中,国产品牌占获批总数的81.7%,达94款。行业内还陆续诞生了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创机器人”)、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智航”)、华科精准(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术锐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术锐”)等一批龙头企业。
言及从“跟跑”晋级到“并跑”的关键转折点,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手术机器人专家孟庆虎认为,关键是发挥出了我国临床资源丰富的优势,促进医生与工程师的紧密合作。
目前,已获批上市的腔镜手术机器人多为“多孔”腔镜,但对患者来说,“单孔”或经自然腔道乃至“无创”才是未来的技术趋势。但当手术切口越来越少、越来越小时,如何在有限的单一切口中,完成复杂、高精度的操作?这是一道世界级难题。
由于起步早,国际医疗巨头已在多孔手术机器人领域构建起了技术壁垒与专利护城河,中国高端医疗装备企业即便奋力追赶,也难以跳脱“模仿创新”的怪圈。而术锐基于“医生+医院+企业”的“产学研用”闭环,完成了在单孔技术赛道上的“换道超车”。
例如,在某展会上,术锐的工作人员正遥控着一款蛇形臂手术机器人,四只比人的手指更细长的蛇形手术臂从外径仅为2.5厘米的多通道鞘管伸出,在剥去鹌鹑蛋蛋壳后,薄如蝉翼的蛋膜完好无损。
术锐市场部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蛇形手术臂中二十余根超弹性镍钛合金细杆贯穿头尾,每根细杆均可承受推力和拉力,负载能力强又精细灵活。因此,只需要在患者身上切出2.5厘米的伤口,机械臂即可进入人体进行手术作业。目前,该手术机器人系统已广泛应用于泌尿外科、妇科、普外科、胸外科、小儿外科、头颈外科、甲乳外科等多个科室,累计完成了40余项国际/国内首例创新术式。
该项技术是在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生物医学制造技术中心主任、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徐凯教授团队与多方合作后取得的成果。不仅打破了国外多年的技术垄断,更在海外技术在国内获批上市之前,实现抢先上市。
此外,微创机器人的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鸿鹄”系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合作开发,该款机器人同时在中国、美国、欧盟获批上市,是国产手术机器人在国际市场上的重要突破;天智航的骨科手术机器人“天玑”系与北京积水潭医院联合开发,截至2024年末,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已覆盖国内200余家医院,累计开展手术数量超过10万例。
前述券商分析师表示,不同于欧美以单一达芬奇系统为主的市场格局,中国市场在腔镜、骨科、神经外科、经皮穿刺等多个方向并行发展,形成了“多技术路线并举、多适应术式并落”的多元生态。
近年来,以5G为代表的移动通信等技术快速发展,“搭上”5G的“顺风车”,我国的手术机器人正加速往远程手术操作这一特色方向发展。
“不同于以往的远程视频会诊、远程指导手术,‘远程手术操作’近年来已成为现实,哪怕相隔万里之遥,医生也可以操作手术机器人为患者实施手术。我国5G网络高速率、大连接、低时延的典型特征为超远程手术的开展创造了条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表示,这进一步破解了优质医疗服务扩容下沉所面临的距离、人才、时空等限制,是解决我国区域医疗资源不均衡的有效手段。
比如,2023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针对新疆患者完成国内首例5G超远程机器人胆囊切除手术。手术操作用的是国内首款运用5G技术实现超远程手术的四臂腔镜机器人,其硬件来自微创机器人,5G网络则由中国电信定制。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源自中国本土实践经验的远程医疗方案,正逐步走向全球舞台。以微创机器人这家企业为例,该公司常务副总裁兼首席商务官刘雨介绍,截至2024年12月份,公司旗下图迈四臂腔镜机器人已在亚洲、美洲、非洲的多个国家辅助完成250多例5G远程手术,实施成功率100%,最远手术距离超12000公里,累计传输距离超过40万公里,创造了超过20项世界纪录。
《全球及中国远程医疗手术机器人产业白皮书(2025年)》显示,远程医疗手术机器人行业在2025年迎来爆发式增长,全球范围内,跨区域手术协作网络已覆盖37个国家,跨国手术案例数较2021年增长15倍,全球市场规模突破120亿美元,中国成为仅次于北美地区的第二大市场。
5月8日,微创机器人具有远程应用的“胸腹腔内窥镜手术系统”在国内获批上市,成为全球首个5G远程手术机器人。
“在这之前,国内远程手术机器人多以项目研究形式开展手术,并没有正式获批上市的产品。”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审评二部部长杨鹏飞表示。
业内普遍预计,后续,国内其他手术机器人企业或有望沿用该模式,以具有远程应用功能报批上市,助力行业跑出加速度。展望未来,在5G赋能下,手术机器人将进一步打破“物理边界”,成为连接世界医生与患者的新型基础设施,并助力全球医疗协作进入“智能”时代。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医疗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最近,郴州市第一人...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医疗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最近,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正式全面接入DeepSeek人工智能模型,标志着智慧医疗建设的新篇章。此次接入,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更为患者提供了高效、精准的医疗体验。
DeepSeek人工智能模型的核心功能使得医生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更轻松地处理复杂的病历信息。通过医院本地部署的该AI模型,医生只需一键点击AI医疗助手按钮,系统便会自动提取患者的基本信息、诊断记录及主诉,确保在数据处理时保护患者隐私。此外,系统还开辟了人机交互式对话窗口,使医生能够即时获取相关临床指南和专家意见,以帮助其做出科学的诊疗决策。
这一技术突破的背后,是医院信息技术团队的不懈努力。他们在仅30天的时间内,从零开始构建出一个与电子病历系统深度交互的智能应用,成功实现了从“外挂链接式”到“数据交互式”的转变。这一进展不仅展示了技术团队的能力,更体现了医院在推动智慧医疗方面的坚定决心。
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医疗服务的效率,还为业界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DeepSeek人工智能模型的引入,使医疗工作者能够更迅速地获取信息并进行决策,减少了人为错误的可能性。此外,系统中的数据脱敏处理功能确保了患者隐私的健康与安全,使患者在享受医生服务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个人信息的保护。
随着医疗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推进,AI技术在医疗服务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未来,各大医疗机构亟需不断探索AI的应用潜力,提高医疗服务的全面性与高效性。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成功案例将为其他医院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
与此同时,AI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同样值得关注。近期,AI绘画与AI写作工具也在不断发展,通过优秀的创作能力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与便利性。例如,“简单AI”作为一个全能型的AI创作助手,可以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从写文章到抽象艺术创作都不在话下。简单AI不仅能提升个人创作效率,还能够激发创新灵感,帮助用户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随着AI技术的不断成熟,医疗行业、创作行业及更多领域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借助AI工具,用户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能通过副业实现盈利变现,增加个人的经济收益。这种变化无疑将为每一个人提供了巨大的个人成长机会。
在我使用了数十家AI绘画、AI生文工具后,强烈推荐给大家以下这个工具——简单AI。简单AI是搜狐旗下的全能型AI创作助手,包括AI绘画、文生图、图生图、AI文案、AI头像、AI素材、AI设计等。可一键生成创意美图,3步写出爆款文章。网站提供生成创意美图、动漫头像、种草笔记、爆款标题、活动方案等多项AI创作功能。工具链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是一家现代化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平均患者日流量达到6000...